告别“大拆大建”,拥抱“精雕细琢”。本市近年来推行的“微更新”计划,通过对老旧街区进行小尺度、人性化的改造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曾经斑驳的墙面、拥挤的通道,如今变成了充满艺术气息和生活情趣的邻里空间。
【针灸式改造】
“微更新”摒弃了推倒重来的模式,更像中医的“针灸”,精确地找到社区的“痛点”和“堵点”,进行局部优化。例如,增加几个便民座椅、改造一个危险的台阶、利用闲置墙面创作一幅壁画,这些细微的改变,却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。
【居民共建共治】
在改造过程中,规划师和设计师深入社区,与居民们共同商讨方案。从一张长椅的摆放位置,到一盏路灯的亮度,都充分听取了“主人”的意见。这种“共建共治”的模式,让居民们对自己的家园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。
【历史与现代的交融】
“微更新”注重保留街区的历史文脉。修旧如旧的建筑立面、被重新设计的传统店铺招牌,让老街巷在改善居住功能的同时,也保留了那份独特的记忆与风情,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生。